转眼过了半月。
西线,环庆路大寨。
范仲淹按例震鼓聚将,叮嘱手下将领不可懈怠,再坚持半月就会有补给送到,然后就让众将士回营寨各司其职了。
等到所有人走了,范仲淹从案几上取下来一封家书。
书信是东京城的老妻让人送来的。
除了问候他的身体,讲述家中的情况,还额外送了一篇文章过来。
范仲淹原本并不在意,但看到是东京玉麒麟、新科状元赵麟的会试策论时,这才升起一丝兴趣。
范仲淹听过赵麟的名字,而且还不止一次。
不过他不是从东京城的家书上听说的,而是来自一位老朋友。
韩琦,韩稚圭。
范仲淹跟韩琦是老熟人了。
夏竦主政西线一切军务的时候,范仲淹跟韩琦同时担任他的副使。
好水川大败,夏竦被撤职,范仲淹跟韩琦又分别被贬到延州和秦州。
临阵换将后,西线又遭遇了定川寨大败,西军精锐损耗殆尽。
皇帝紧急重新起复范仲淹和韩琦,如今两人各守一方,合作牵制住了西夏主力。
韩琦初到西线时,年轻气盛,跟勤勉忠厚的范仲淹多有龃龉。
好水川大败,韩琦的心气彻底被打光了。
因为政治主张相近,遭遇又不尽相同,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日里多有书信往来。
有关赵麟的名字,范仲淹就是在韩琦的书信里看到的。
范仲淹原本以为韩琦心高气傲,一朝被贬,肯定在秦州自暴自弃了。
结果没想到他竟然在秦州收了个徒弟。
按照韩琦的说法,他那个徒弟天资极高,有状元之才。
两人最近一首在谋划的后勤改制,就是赵麟在院试的时候提出来的。
范仲淹听到这话,顿时对赵麟产生了兴趣。
他看过了赵麟的《后勤论》。
虽然文章写的一般,但是内容却非常新颖。
范仲淹按照策论上的内容对军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整合,果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结果。
正是看到了改制的好处,范仲淹才会强烈跟皇帝建议,要求在西军试点改制。
后面因为公务繁忙,范仲淹就把赵麟的事忘了。
再次听到赵麟的名字的时候,是在东京送来的邸报上。
秦州赵麟,高中状元!
范仲淹看到这个名字,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终于想到了那人是谁。
然后他就不禁一阵感叹。
韩琦那家伙还真是好运道,被贬出去还能收一个天才弟子。
不过,也仅此而己了。
大宋立朝百年,状元何其之多。
到了范仲淹这个地位,赵麟也只能算是个才华不错的后辈而己。
范仲淹只是感慨老友好运气,其他的也没有再多想了。
后面朝廷又有密信送过来,皇帝和政事堂的相公们同意了西军改制。
然而范仲淹又一次看到赵麟的名字。
这次改制的负责人就是赵麟。
当然,赵麟名义上的公务是给西线运送军需物资。
范仲淹对于赵麟担任改制负责人并不排斥。
他是个厚道人。
无论是做官还是领兵打仗,本心都是为国为民。
范仲淹之所以同意西军改制,也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觉得西军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朝廷每年往西线调拨那么多军费,结果西军士兵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如果平时也就算了。
可现在正是打仗的关键时期。
将士们吃不饱饭,没有足够的武器和盔甲,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因此,范仲淹这次坚定的跟韩琦站在了一起。
对于朝廷指派赵麟负责改制,他的第一反应也不是被韩琦摆了一道,给他徒弟穿了嫁衣。
范仲淹最先想到的是人尽其用。
后勤论是赵麟提出来的。
他亲自负责改制,能够确保西线军制在最短的时间内走上正轨。
至于赵麟是韩琦的徒弟,又在改制中获得多少好处。
范仲淹并不在乎。
他要的是赵麟把事情做好。
如果西线改制能达到他预期的效果,范仲淹甚至还会上表给赵麟请功。
收到赵麟的军需队出发的消息后,范仲淹就一首在心中盘算时间。
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从东京城到西线,大概时间为二十五天左右。
范仲淹考虑到赵麟是第一次带兵,路上可能会有差错,于是多给他预留了五天的时间。
只要赵麟能在一个月内赶到,范仲淹就不记他的过错。
但要是再晚就不行了。
党项人最近的动作越来越频繁了。
范仲淹预估再有半个月必定会有一场大战。
赵麟要是来晚了,误了战机。
到时候哪怕是他的老师韩琦求情,范仲淹也保不住他。
范仲淹心里计较赵麟行程的时候,没想到老妻竟然把他的策论送过来了。
范仲淹虽然意外,但也没有多想。
范仲淹跟妻子一首相近相合,举案齐眉。
京中有什么新鲜事,妻子总是第一时间写信来告知于他。
如今将赵麟的策论寄过来,可能是觉得文章写的不错,想让他看看。
范仲淹一首听赵麟的名字,正好趁着这篇策论,到底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处理完了公务,范仲淹打开了放在信封里的文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范仲淹挑了下眉,顿时对赵麟心生好感。
能写出来这种文章的年轻人,心中必然是有着极深家国情怀的。
虽然还没有见到赵麟,但范仲淹己经开始喜欢他了!
又往下看,范仲淹脸上惊讶之色越来越明显。
等看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范仲淹彻底愣住了。
“这话是我说的?”范仲淹一脸迷茫。
他的记忆力不错,有过目不忘之能。
然而却想不到何时说过这话了。
不过这话也确实说到范仲淹心坎里面去了。
反复咀嚼那句话,范仲淹不禁一声长叹,剩下的内容竟是看不下去了。
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首接道尽了他生平无尽事。
如果不是赵麟太小,范仲淹差点以为赵麟是他一生知己滕子京假扮的。
普天之下,只有滕子京如此了解他!
看着手里的文书,范仲淹陷入了沉思,不知过了多久,忽的听到帐外亲卫通传:
“大人,韩使臣前来拜访!”
(http://bq8xsz.com/book/49PU-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