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华娱1995:从宰相刘罗锅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48章 老谋子回归文艺题材,《归来》貔貅文化赚翻了!

 

加入貔貅文化后,老谋子火力全开,一口气接连推出两部电影。

《归来》和《长城》。

《归来》是老谋子最擅长的文艺题材。

改编自严哥玲小说《陆犯焉识》的尾点,由陈导明、巩皇、张慧雯等主演。

电影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

上映后,内地票房达到3亿人民币,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纪录。

获得第34届香江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第6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这部影片,直接让老谋子和貔貅文化传媒赚翻了!

在京举办的盛大发布会活动现场,陈导明、巩皇生动聊起合作感受。

导演老谋子首次透露新片创作历程,新“谋女郎”张慧雯的公开亮相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当天出席《归来》全明星阵容发布会的还有郭涛、刘佩琦、祖锋、闫妮等演技实力派明星,金像奖金牌编剧邹静之及奥斯卡提名摄影赵小丁也亲临现场,《归来》台前幕后全明星阵容首次亮相。

从《归来》开拍到本次发布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影片的两位主角陈导明和巩皇。

在早先爆出的《归来》预告片里,二人精湛内敛的演技引人入胜,深得粉丝和业内人士的期待和好评。

发布会现场,对于主持人“飚戏”感受的提问。

陈导明幽默地称:“娱乐新闻喜欢把字眼极致化,其实演员的合作需要的是默契,根本不存在飚戏的谁赢谁输。”

对此巩皇也表示赞同,在她看来演员的合作是一种缘分而不是竞争。

对于如今相对倾向于商业化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陈导明笑道:

“《归来》就是一部拍给80后、90后年轻人的电影,让他们知道父辈们年轻时期情感、精神、物质生活和经历,有助于年轻观众了解历史、了解时代。”

而在巩皇看来,《归来》的时代属性并不能构成观众的认知沟壑,因为情感是不分年龄的,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看得懂影片《归来》所表达出的浓浓的亲情和爱情。

作为个人第20部导演作品,影片《归来》对于老谋子来说,不仅仅是一部文艺片,更是一种创作心态的回归。

是一种久违的安安静静、实事求是的拍摄体验。

对于陈导明、巩皇两位主演在影片中的内敛式表演,老谋子很是称赞:

“现今中国电影的表演体系还需要很大的提高,传统中国电影表演应该是现实主义的,是从心里发挥出来的,这种表演方式在老一代表演艺术家身上很明显。”

“但需要青年一代的传承,我相信陈导明和巩皇在《归来》中的表现可以让年轻一代演员学到很多东西。”

在之前的试片活动中,江北,李安、斯皮尔伯格等国际著名大导演均表示被《归来》感动到流泪。

对此老谋子笑道:

“亲情和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无论什么年代、国家。”

“《归来》通过一段故事去折射历史,无论是青年观众还是外国观众,可以不了解历史,可以不了解那一代人的爱情,但一定都会被影片中那种久违的感觉和平实的表达方式所震撼并感动。”

对于影片拍摄过程的描述,曾经出演过《三枪》的闫妮在描述拍摄感受时表示:

“《归来》是一部气场不一样的影片,无论时代和样貌怎么变化,内心的情感不会变,这就是老谋子所追求的东西。”

时隔20年,从《活着》到今次的《归来》演员郭涛感慨颇深,在他看来今天的老谋子和20年前没有多大变化,再次合作就好像老友重聚一般,这一点正是影片《归来》所传达出的浓浓的温情。

在当天发布会最后环节。

影片《归来》制片人、貔貅文化CEO江楠登台,携手老谋子宣布公映档期。

而对于为何选择了4K高清视效并以IMAX的方式制作文艺电影,江楠自信道:

“分享一代人的感情给青年一代需要讲究方法,《归来》本着貔貅文化科技+艺术+互联网的方式力求推动中国电影文化复兴,新技术的投入有助于打通年轻观众群体,从而实现长辈们情感经历的传承。”

电影上映后,反响很激烈。

最让影迷激动的是,《归来》应该是大银幕历史上,第一次直面那时年的作品。

光凭这一点,就值得几代人起立鼓掌。

《归来》的前30分钟,以一家三口的戏剧冲突为小切口,带观众回到那个神秘的年代。

远方的父亲。

留守持家独立思考的母亲。

一心向太阳的女儿。

这是一场在《1984》里就被预言过的人伦悲剧,一举瓦解了一家三口仅存的一点点,精神层面的亲情纽带。

短短30分钟,电影大师的功力就可见一斑。

老谋子并没有像冯小刚在《1942》里那样,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

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组细腻的冲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这应该是100年前100年后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三组矛盾集中爆发,引来了全片第一轮泪点。

这30分钟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巩皇,这30分钟几乎是她的独角戏。

她用精确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帮子的演技,只几场戏便酝酿出排山倒海的情绪,绝对是世界级的表演。

一个是老谋子,仅仅用30分钟和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便把那时年的哀与怒倾诉完毕。

细腻、隐忍、考究、精确,举重若轻。

有看过原著《陆犯焉识》的影迷说,电影版删减了太多对X时代的描绘。

抛开电影审查制度不说,这终究不是一部满足好奇心的纪录片。

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探讨爱情的电影。

前30分钟澎湃收场,影迷本以为电影会进入泪点一浪接一浪的节奏——即使这样也值回票价了。

可影迷万万没想到在《归来》的后80分钟里,老谋子再也没有用力去浓烈。

X时代结束,父亲归来,母亲因病失忆,女儿有了人性。

这80分钟里,女儿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转为父母关系的催化剂,不予讨论。

父爱母,母爱父却不记得父。

这个爱情故事简而化之,就是严肃版的《初恋50次》+中年版的《爱》+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爱她,她爱他。她不记得他,他不能拥有她。

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这应该是冗长而难熬的80分钟。

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小情小调。

琐碎绵延的叙事,一轮接一轮,几度准备好情绪眼泪几乎打转了,就戛然而止重头来过。

一层一层剥开洋葱,却发现手里拿的是颗无公害且不催泪的包菜。

但嘻嘻一琢磨,这实在是太温柔的80分钟。

不少影迷从不记得在任何一部华人电影里,像《归来》这样,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过爱情。

之所以强调“华人电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给爱情留下太多余地。

在这个尊孝悌、敬权贵、逐福禄、求康寿的国度,爱情通常是被妥协的对象。

我们有太久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去歌颂爱情。

电影中,片面失忆后的母亲,决定再不原谅女儿,把她赶出家门,视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绝对无法理喻的结局。

所谓“虎毒不食子”,母性应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无论再爱谁,女儿终归应该是女儿。

况且母亲并未改嫁,尚在等父亲归来。

因为片面失忆后,母亲已经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社会属性相当弱。

因此处理问题时极端感性,在她的心里,对身份的自我认知远远超过了对人母身份的认知。

因此在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她仅凭潜意识就决定遵从作为“”的自己。

母亲内心深处并没有遗忘“人母”的责任,因此只凭丈夫的简单几句建议,便兴高采烈地邀请女儿回家住。

可见她对女儿的责备,源于自己并不确定丈夫是否能够原谅女儿的所作所为——其实她自己早就原谅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为的自己“对“身为人母的自己”的责备。

在这个小片段里,爱情成为了高于自己、甚至高于子女第一价值观。

这已经是华人曾给予过爱情的最高地位。

在这80分钟里,巩皇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现演技的机会不多。

这时陈导明挺身而出。

越来越有戏,在渐进的剧情中,将表演的层次感拿捏得无比精确。

尤其是弹钢琴那场戏之后,就好像一座随时准备爆发的活火山,并一直提着那股劲儿撑到了最后一分钟。

轮番出场的知名龙套中,最喜欢的是丁嘉丽的表演。

容嬷嬷之后,好像再也没见过谁把北方泼妇演绎得如此传神,点个小小的赞。

从单纯观影体验的角度来看,《归来》也是相当考究的年代戏。

时代感强烈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甚至连每首歌的音质、音量都有精心雕琢。

服装、道具等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老谋子对那个年代深沉的怀念。

这种怀念,并不是像有些电影那样给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几个大大的特写,而是让瓷杯、脸盆、闹钟、自行车、收音机、大字报、标语这些元素,安安静静地躺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绝不刻意打扰镜头。

无数微小的、不动声色的怀旧,相反更让人融入剧情中,而不会一惊一乍地联想到:“哎呀我家原来也有个跟这一模一样的床单。”

说白了,也是老谋子大师气度的一种体现。

《归来》的结局,是影迷最喜欢的部分。

其实看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忐忑的,不知道更想看到哪一种结局。

要么,男女主角中有谁没熬过时间流逝,先走一步,让这场伟大的爱情最终以无声的遗憾落幕。

要么,在男主角经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记忆突然被唤醒,皆大欢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终于,经过一幕突兀的“许多年后”,男女主角化成了有点让影迷无力吐槽的老年妆,迎来了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在5号的清晨,还是那个车站。

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开放式的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

在爱面前,谈悲喜,太肤浅。

无论悲喜,皆为爱情。

说起来,巩皇和陈导明,是老谋子看完原著后便确定的不二人选男女主角。

因为两位演技大神都是北方人,导演干脆放弃了原著的上海背景,直接把故事搬到了北方某小城。

铁路戏取景唐山火车站,没有动用一辆道具火车。

影片里出现的每一辆火车,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奔跑的存在,它们或许还不知道自己上了大银幕。

30分钟那场撕心裂肺的告别戏:

“焉识,快跑!”

确实和全片娓娓道来的气质有所出入,澎湃了一些,也浓烈了一些。

按老谋子的计划,应该也是淡淡的一眼相见,最后呈现的戏码,是来自巩皇和陈导明两位演员的坚持,没有台词,只有两个人相互喊对方名字。

也是老谋子影片中难得一见的“演员主导”戏。

片中女儿在雨里停车摔倒,引发停车棚自行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的那场戏,是真摔。

NG了很多遍之后,女演员体力不支,才有了这神来之笔。

陈导明曾经要求,自己要和方师傅面对面有一场戏,最后因为无法确定两人见面后故事该怎么办,而作罢。

丁嘉丽骂街那场戏老谋子本人也很喜欢,发布会现场绘声绘色地演绎。

老谋子认为那显然是骂给左邻右舍听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事情无法界定谁对谁错。

结尾的画面,是整部电影从最初就确定的部分。

作为一部年代戏,《归来》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悲彩。

首先在时代大悲剧上,电影就给了人致命一击。

当陈导明饰演的父亲这一角色,好不容易从农场里逃回上海,就想着能见妻子,女儿一面的时候。

他的遭遇就足够让人揪心。

先是妻子明明在家,却怎么也不肯开门。

尔后在楼道里遇见了女儿,却相见不能相识。

当然这还只是电影给人的一种悲剧预设,真正让人寒心,真正让人直戳心窝的是:

这种人性的扭曲,这种父女的“相杀”,从一开始就为这部电影的“悲情”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层悲剧底色。

而最经典的一幕,也是由此而来,母亲为了见父亲一面,翻窗户去了火车站,而女儿为了阻止自己的父母相见,也是拼尽全力。

在火车道大桥上,父亲和母亲被分开的一幕,确实让人感动,也让人感动了无尽的悲凉。

抛开时代悲剧以外,本片最大的一个看点,可能就是父亲陆焉识与母亲冯婉瑜之间的爱情悲剧。

前二十年,冯婉瑜一直在期待着丈夫陆焉识的“归来”,而她的后半生,却和丈夫相见不能相识。

其中当然也有时代悲剧,比如在陆焉识不在的日子,冯婉瑜就很有可能受到了其他男人的欺负。

但是更重要的是,她这个笃信爱情的女人。

这个一辈子等待爱人回归的女人,真的就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真的就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用在了思念,用在了期盼之上。

而陆焉识也慢慢在陪伴,慢慢在理解之中,懂得了妻子一个人的辛酸。

也慢慢开始明白妻子的前半生也足够艰辛。

所以他试着接纳,试着帮妻子一直活在那个美好的时代。

这是属于她妻子的黄金时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黄金时代。

对于镜头的把控,以及对于色彩的运用,国内很少有导演能赶上老谋子的。

而本片之中,不管是对于镜头的把控,还是对于色彩的调配,老谋子都将悲彩烘托到极致:

每天冯婉瑜都拿着一个牌子去火车站接人的时候,这时候她的身后就会出现一个默默守候着她的男人。

无论春风,无论冬雪,这样一对爱人,永远走在路上,永远等在“归来”的路上。

这种悲情的氛围,这种悲剧的色彩,已然到了极致了。

可以说,貔貅文化给老谋子充分创作自由后,他终于做回那个最会讲文艺故事的老谋子!

把故事讲好,然后站着把钱挣了!

牛逼!


    (http://bq8xsz.com/book/C88W-3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