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那年华娱,相约1998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0章 上映

 

夜深人静。

蔡怡浓和徐争坐在酒店的露台上。

城市的灯火在远处闪烁,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蔡怡浓显得有些疲惫,黑眼圈透露出她的睡眠不佳。

“老徐,你怎么从来不像我这样失眠?”

蔡怡浓羡慕地看着徐争。

徐争笑了笑:

“我啊,可能是心大。”

“不过,我也有自己的烦恼,只是我选择用别的方式去面对。”

“比如呢?”

蔡怡浓好奇地问。

“比如去参加心灵成长培训班,去探究自己的心相世界。”

徐争的眼神变得深邃:

“我发现,心里远远不止两个‘自己’在打架,每天都有无数的声音在对话,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蔡怡浓惊讶地看着徐争,她从未见过徐争如此坦诚地谈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实,成长这件事,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是真的成长了。”

徐争继续说道:

“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根深蒂固的问题是什么,得非常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

“但有时候,我们会被另一个自己欺骗,对抗那个潜在的意志。”

蔡怡浓默默听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知道,徐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忧无虑,但内心却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追求。

随着拍摄深入。

剧组每一个人都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徐争在镜头前,将自己完全融入了角色,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像是在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对话。

“我觉得每一个电影里面都会有问题需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太容易被做成故事做文章了。”

徐争在一次拍摄结束后,对着李怀感慨地说,

“但正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李怀看着徐争,眼中充满了敬佩:

“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和导演,更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追求真我的勇者。”

徐争笑了笑,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自信: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探索着,我只是其中一个。”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勇敢地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在光影交织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我。”

......

六月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与期待。

《我不是药神》的发布会“药你笑”即将在这座城市的某个繁华角落拉开帷幕。

蔡怡浓站在会场的一角,目光复杂地望着忙碌的工作人员,心中五味杂陈。

“一开始我是强烈反对的,这片子,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嘛。”

蔡怡浓对身旁的一位宣传人员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她深知这部电影的题材敏感,市场接受度是个未知数。

然而,随着自己一遍遍观看影片,那份最初的质疑逐渐被深深的感动所取代。

到首映时,她已是泪流满面,每一次带人观影,都是“整齐划一哭得稀里哗啦的”。

蔡怡浓记得,自己第一次带陆勇,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型,观看影片时的情景。

陆勇起初对电影中将他塑造成一个卖印度神油的小商贩极为不满,认为这有损他的形象。

但在5月底的一个夜晚,两人一同坐在放映厅内,随着剧情的推进,陆勇的眼眶了。

电影结束后,他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接受了这个故事,并在7月2日的首映礼上现身,用自己的经历为电影背书。

“电影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用看电影来解决。”

蔡怡浓常常这样说。

她知道,无论观众事先对故事有多么了解,比如知道黄毛和徐争在码头的那场戏预示着黄毛的悲剧。

知道黄毛剃头后即将离世,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被电影深深打动,跟随角色的情绪起伏。

然而,小范围的人群容易说服,但要吸引大众走进电影院,却是另一场硬仗。

《我不是药神》的宣发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由于题材的限制,许多常规宣传手段都无法使用,团队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

“很多电影可以做的我们不能做。”

一位宣传人员无奈地摇头。

最终,团队决定主打“喜剧”策略,利用蔡怡浓和徐争这对黄金搭档的喜剧形象,吸引观众。

高校路演时,只放映笑点密集的前50分钟,宣传物料也打出了“暑期欢乐消愁”的口号。

这一策略看似稳妥,实则暗藏风险。

毕竟,电影的核心并非纯粹的喜剧,而是深刻的社会题材。

但团队相信,只要观众能走进电影院,电影本身的质量就足以说服他们。

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五天大规模点映,其实是早在之前就定下来的计划。

团队希望点映后发酵的口碑能够带动票房。

然而,实际的效果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点映的四天里,累计观影人次达到了465万,收获票房1.63亿。

这一数字不仅让团队松了一口气,也让整个电影市场为之震动。

上映后,市场对于这类题材的接受度远超预期,蔡怡浓口中“最大的困难”似乎就这样被轻松化解了。

“这个片子能够出来太难了。”

河豚君站在制作团队的中心,环视着周围疲惫却坚定的面孔,心中五味杂陈。

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团队的感慨,也是对整个电影行业的一声叹息。

《我不是药神》从筹备到上映,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华夏只有一种病,穷病。”

这句台词,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社会的伪装,露出了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

它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

而“他才只有二十岁,他只是想活着,他有什么罪!”更是让无数影迷泪目,他们开始期待,《我不是药神》的出现,能推动现实层面的进步。

蔡怡浓作为制片人,对于这部电影有着更深的感触。

她回忆起一位影评人的话:

“找回尊严,做电影的尊严!”这句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心中的迷茫。

在这个烂片横行、骗钱成风的时代,他渴望用一部真正的电影,找回属于电影人的尊严。

对于徐争来说,哭戏一直是他最害怕的部分。

然而,在《我不是药神》中,他却无法逃避。

在拍摄怀念黄毛的那场戏时,他到了现场却哭不出来。

全剧组的人都在等着他,这给了他巨大的压力。

导演李怀见状,当即决定不拍了。

徐争向“五人小组”的其他四位成员发出了求助。

第二天,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都来了,他们陪徐争一起演这场戏。

第三天,看着王传君和章宇再次出现在眼前,徐争很快就入戏了,泪水夺眶而出。

第四天,这一刻,他仿佛真的成为了程勇,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悲痛。

除了徐争之外,《我不是药神》中的配角们也同样出色。

王传君饰演的吕受益,让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而不再是以《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来科普“王传君是谁”。

在拍摄期间,王传君的母亲因癌症过世,这让他对重症患者的状态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演医院清创那场戏时,他的表现既揪心又真实,仿佛真的经历了那样的痛苦。

为了呈现吕受益濒死的状态,王传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每天跳绳数千个,甚至整整两天两夜没有睡觉。

他的付出,让观众看到了他对角色的尊重和对电影的热爱。

谭卓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钢管郎。

为了那段一分钟的钢管舞戏,她练了两个月,每天练三个小时。

她的双腿因此布满了淤血痕迹,但她却从未抱怨过。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敬业精神。

章宇饰演的“黄毛”彭浩,虽然台词不多,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程勇的尊重和感激。

在码头的那段戏中,他即兴创作的那句“是,以前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随着拍摄的结束,剧组的氛围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

相反,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在每个人心中悄然滋生。

徐争、李怀和蔡怡浓三人,作为剧组的核心,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我们得好好把关。”

蔡怡浓在一次会议上严肃地说,

“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我们要确保观众看到的是最完美的作品。”

徐争点了点头,他深知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他看向李怀,只见李怀正专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徐争知道,李怀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执着,不亚于任何人。

“李导,你觉得这部电影的剪辑风格应该怎么定?”

徐争轻声问道。

李怀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坚定:

“我想保持一种纪实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电影背后的真实和力量。”

徐争点了点头,他相信李怀的直觉和判断。

他知道,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三人几乎每天都泡在剪辑室里,对着屏幕一遍遍地审视、修改。

每一个镜头的切换、每一段音乐的选取,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讨论和尝试。

“我觉得这里可以再加一个特写,突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徐争指着屏幕上的某个片段说。

“好主意,我马上试试。”

李怀迅速操作着剪辑软件,不一会儿,一个完美的特写镜头出现在了屏幕上。

蔡怡浓则在一旁负责协调各种资源,确保后期制作的顺利进行。

她虽然不像徐争和李怀那样直接参与创作,但她的付出和努力,同样不可或缺。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逐渐呈现出了它最终的模样。

徐争、李怀和蔡怡浓看着屏幕上的成品,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这真的是我们共同创作的作品。”

徐争感慨地说,

“每一个镜头、每一段音乐,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李怀点了点头,眼神中闪烁着坚定:

“我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蔡怡浓则在一旁默默地祈祷,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让所有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

终于,电影的首映之夜到来了。

徐争、李怀和蔡怡浓身着盛装,站在红毯上,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和祝福。

《我不是药神》的热潮席卷全国,各大影院座无虚席:

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家名为“王子神油”的小店,却似乎与这股热潮格格不入,店内弥漫着独特的印度香料气息,店主程勇正懒散地坐在柜台后,手指间夹着一根燃了一半的香烟,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

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程勇瞥了一眼屏幕,眉头微皱,最终还是没有接起。

他弹了弹烟灰,转而专注地玩起了纸牌游戏,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这时,街道上的嘈杂声透过半开的门缝溜进店内,宾馆老板推门而入,门上的小挂件叮当作响,打破了店内的宁静。

“老程!房东电话又打到我这儿来了,说你店门没开。”

宾馆老板一进门就嚷嚷道。

程勇抬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做了个感谢的手势,

“谢了,老刘,最近生意不好,有点累。”

“房租赶紧付了吧,拖拖拉拉的。”

老刘催促道。

程勇叹了口气,

“交不出来啊,这东西卖得不好,哪有钱交房租。”

老刘无奈地摇摇头,正准备离开,程勇又叫住了他,

“我上次给你的那批油,你小旅馆里摆了没?”

“摆了,没用,现在客人都用伟哥,你那玩意儿,我试过,没啥用。”

老刘直言不讳。

程勇苦笑,

“没用也得摆着,万一有人需要呢。”

送走老刘后,程勇独自坐在店里,望着空荡荡的货架,心中五味杂陈。

他的生活仿佛被一层看不见的雾笼罩,找不到出口。

夕阳西下,程勇驱车前往郊外的一家养老院。

车里,他拿起一件旧被子,那是给父亲准备的。

每当想到父亲,他的心就隐隐作痛。

“小赤佬,什么东西,还敢给我打电话。”

程勇耳边回响着父亲在电话里的怒斥,他不禁苦笑,父亲的性格一如既往地倔强。

走进养老院,程勇看到父亲正坐在轮椅上,一脸不耐烦地看着手中的饭盒。

护士站在一旁,显得有些无奈。

“不要吃了。”

程勇父亲嘟囔着。

“好,我来,我来。”

程勇连忙接过饭盒,轻声细语地安慰父亲。

“我孙子啥地方都不去啊。”

父亲突然提高了嗓门,嘴角还挂着饭渣。

“好了,好了,她在电话我不接不就完了。”

程勇耐心地解释道。

父亲似乎并不买账,依旧气呼呼的。

程勇只能一边喂饭,一边哄着父亲,场面温馨而又略带几分辛酸。

“香烟,香烟。”

父亲突然推开饭盒,抬起手指向远处。

“啥香烟,饭没吃好呢,抽什么香烟。”

程勇故作生气,但眼里满是宠溺。

父亲无奈地张开嘴,继续吃饭。

这一幕,让程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

饭后,程勇来到养老院的收银台结账。

收银员是个中年妇女,正忙着数钱,见到程勇,脸上露出一丝不悦。

“你还是带他去看看吧,话都说不全了。”

收银员一边数钱,一边说道。

“不用,医院不都是骗钱的,没病都给你看出病来。”

程勇撇撇嘴,不以为意。

“话虽如此,摊在我这儿谁负责?”

收银员显然对程勇的态度不满。

“没事儿,老头子就是年轻的时候喝老酒喝的太多了。”

程勇解释道,试图缓和气氛。

收银员开了发票,递给程勇,

“记得,下次按月交啊。”

程勇接过发票,顺手递了包烟给收银员,使了个眼色,

“麻烦你了,姐。”

收银员接过烟,脸色稍缓,

“行了,下次注意点。”

离开养老院,程勇的心情异常沉重。

父亲的病情、神油店的生意、高昂的医疗费用……

这一切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就在程勇感到绝望之际,一个意外的机会悄然降临。

一天,一个陌生男子走进了他的神油店,开口就问有没有一种能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

程勇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对方说的应该是那种从印度走私来的仿制药。

他本想拒绝,但想到父亲的医疗费用和神油店的困境,最终还是动了心。

通过一番打听,程勇联系上了印度的药商,开始涉足这个灰色地带。

起初,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药的效果出奇地好,很快就在白血病患者中传开了。

随着需求的增加,程勇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卖神油的小商贩,而是成了许多患者心中的“药神”。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药品走私的曝光,程勇也陷入了困境。

他面临着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但他并没有后悔。

因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中,程勇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他开始寻找合法的途径来引进这种药物,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其他治疗白血病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医生、患者、志愿者……


    (http://bq8xsz.com/book/DR74-2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