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摄影棚内灯火通明,巨大的银幕上投射出即将拍摄的场景预览。
郁刚,作为《流浪地球》的特效总监,正站在一群神情紧张的工作人员中间,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监视器上,那里,是他即将创造奇迹的地方。
“大家注意,这次特写镜头至关重要,它要传达出地球流浪的孤独与决绝。”
导演郭帆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郁刚点点头,环视四周,心中却泛起一丝苦笑。
监视器旁,是密密麻麻的人群、高耸的灯架和各种错综复杂的设备,它们像是一座座小山,将这片区域围得水泄不通。
他轻声自语:“拍电影,真不是拍视频那么简单。”
“郁总,光位已经调好,但……”
一位灯光师欲言又止,眼神中透露出无奈。
“怎么了?”
郁刚转过身,眉头微蹙。
“这灯一旦固定,就不能轻易动了,不然调整一次得花上半个小时。”
灯光师解释道,手指轻轻着灯架上的螺丝。
郁刚叹了口气,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旦灯光出现问题,整个拍摄进度都可能因此延误。
他看向导演,郭帆也正盯着他,两人眼神交汇,无需多言,便已心意相通。
“换吧,速度快些。”
郭帆最终决定,尽管这意味着又要浪费宝贵的时间。
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拆卸与重装开始了。
二十分钟拆,二十分钟装,郁刚站在一旁,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
周围,是同事们或焦急、或无奈的眼神,还有偶尔传来的低语:
“这靠不靠谱啊?别又像上次那样……”
果然,一个小时过去了,系统更新仍未完成。
郁刚苦笑,心中暗下决心:“下次,再也不让Windows平板上场了。”
时间流转,转眼间,剧组面临着另一个重大挑战——休眠舱的拍摄。
这是刘培强与刘启情感交流的关键场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休眠舱组装完毕,郁刚带着一行人兴冲冲地赶到现场,满心期待地等待着它的首次开启。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
舱盖开启时,卡顿严重,显然无法达到拍摄要求。
“怎么会这样?”
郁刚皱眉,看向负责设计的工作室代表。
“我们……我们没考虑到舱盖的重量问题。”
对方支吾着回答,神色尴尬。
郁刚心中一沉,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足够的机械设计能力,导致舱盖无法承受设计负载,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但距离拍摄只有一周时间,怎么办?
“改!改成滑盖!”
郁刚果断下令,尽管这意味着要推翻原有的设计,重新来过。
三天后,改好的休眠舱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次,虽然能动,但动作却极不协调。
四个大汉拽着威亚,手忙脚乱地控制着开合速度,场面一度失控。
郁刚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时间紧迫,只能暂时作罢。
直到摄影棚的顶棚被拆除,为拍摄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一次,聪明的道具老师用木架子搭建了一个翻斗车的结构,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当休眠舱完美开启的那一刻,郁刚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
随着拍摄的深入,剧组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开关面板,却成了郁刚心中的一块巨石。
这个面板,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科学装备之一,其设计精美,功能复杂。
然而,在即将开拍之际,郁刚却发现面板上的按钮竟然都是歪的,无一例外。
“这是怎么回事?”
他质问负责组装的工作人员。
对方一脸无辜:“我不知道啊,我就是按照图纸装的。”
郁刚叹了口气,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工作人员是学美术的,对电位器的安装一无所知。
他亲自上阵,一边解释一边示范:
“看,这里需要开一个大孔,旁边再开一个小孔,限位销孔顶住,螺丝一拧,位置就永远是对的。”
问题迎刃而解,但郁刚心中却难以平静。
他意识到,拍摄科幻电影,离不开科学的支撑,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科技知识。
“我们需要科学家,需要真正的制造业工人。”
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拍出真正的科幻电影。”
随着时间推移,《流浪地球》拍摄继续,但郁刚心中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他深知,华夏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实现工业化。
“工业,就是工厂。”
他在一次讨论会上说道,
“像富士康那样,每个环节都有监督、反馈,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流程,这才叫工业化。”
然而,现实的差距让他感到无奈。
目前的华夏电影,更像是一个作坊,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多远呢?
“我们需要自己的软件,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
郁刚强调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对外部的依赖,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星灿娱乐开发的软件给了他新的希望,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华夏电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工业化时代。
在所有的镜头中,郁刚最喜欢的是那个“风吹福字”的场景。
当电梯门缓缓打开,风雪涌入,刘启和朵朵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人类命运的转折点,看到了地球流浪的孤独与希望。
“这个镜头只有两秒钟,但它包含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
郁刚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它象征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和祝愿,也代表着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每当回想起那个瞬间,郁刚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
他知道,那是他对电影的热爱,对科幻的执着,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流浪地球》的拍摄虽然快结束了,但郁刚的故事还在继续。
他带着对电影的热爱和对工业化的梦想,继续在华夏电影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梦,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流浪地球》终于迎来了杀青的那一刻。
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围在一起,欢呼雀跃,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
“谢谢大家,没有你们,就没有这部电影。”
郭帆的声音有些哽咽。
“郭导,别这么说,是我们应该谢谢你,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这么伟大的作品中。”
吴京拍了拍郭帆的肩膀。
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为了最真挚的感动。
拍摄结束后,后期制作团队接过了接力棒。
他们面对着海量的素材和复杂的特效需求,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工作。
特效师们日夜奋战,他们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技术,将拍摄的画面与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完美结合。
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的调整和修饰,确保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音乐制作人也在紧张地工作,他们为电影创作了一首首激昂的曲目,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当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时,整个电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随着后期制作的完成,《流浪地球》即将迎来首映。
郭帆和团队成员们既兴奋又忐忑,他们不知道观众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首映当天,电影院里座无虚席。
当灯光熄灭,屏幕亮起时,观众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
画面上:
夜幕低垂,星空如织,银河横跨天际,仿佛是大自然最宏伟的画布。
在这个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海边,一团温暖的篝火在夜色中摇曳生姿,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不远处,一套便携餐桌椅静静地守候,其上的一角,三只色彩斑斓的气球随风轻摆,似乎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辆越野车与一顶露营帐篷相依相偎,帐篷旁,一架天文望远镜静静地指向那浩瀚的宇宙深处。
刘培强,一个35岁的中年男子,面容内敛却眼神坚定,正专注地操作着那架天文望远镜。他的身旁,4岁的小刘启,满脸好奇,一双大眼睛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快快快……看,是木星!”
刘培强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仿佛是在与儿子分享一个珍贵的秘密。
随着望远镜的焦距和位置被精心调校,木星的轮廓逐渐清晰,那巨大的红斑如同一只凝视着地球的神秘之眼。
“爸爸,木星上有只眼睛!”
刘启稚嫩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奇。
刘培强微笑着,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解释道:
“那不是眼睛,是木星表面的一个大风暴。木星啊,就像是一个大气球,90%都是氢气。”
“氢气是什么?”
刘启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
这时,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韩子昂,刘培强的岳父,缓缓走出帐篷,默默地坐在了父子俩的身旁。
他的眼神深邃,似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氢气……”
刘培强顿了顿,目光温柔地看向远方:
“氢气就是爸爸开的大火箭的燃料。”
刘启眨巴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为什么呀?”
刘培强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轻声说:
“等有一天,你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木星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
夜渐深,刘启在父亲的怀抱中沉沉睡去。
刘培强轻轻地将他抱进帐篷,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儿子梦呓般的呢喃:
“爸爸,你要去哪儿?”
“爸爸要去执行任务,世界上最重要的任务。”
刘培强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是对自己,也是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承诺。
走出帐篷,刘培强坐到韩子昂身旁。
篝火摇曳,映照着两人沉默的脸庞。韩子昂抽了一口烟,烟雾在夜风中飘散,带走了些许忧愁。
“我走之后,您就是刘启的唯一监护人,在他成年之前,您都会享受特惠人员待遇。”
刘培强的声音平静,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
韩子昂凝视着篝火,没有回应。
片刻后,刘培强将自己手里的金属铭牌递给了韩子昂,那上面刻着他的紧急通讯码。
“不用抽签,可以直接获得进入地下城生活的资格。”
刘培强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却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刮过,卷走了韩子昂烟中的最后一丝余味。
他端详着手中的金属铭牌,沉默良久,终于叹了一口气。
“醒着的时候,就多给孩子打打电话。不然,很快,他就会忘了你……”
韩子昂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字字掷地有声。
远处,电视的声音隐约传来,英语、俄语交织在一起,讲述着那个关乎人类命运的沉重话题——太阳极速老化,将会不断膨胀,三百年后,太阳将吞没整个地球。
联合国大会上,多国首脑与会,各方吵得不可开交。
屏幕上的画面切换,一张张焦虑、紧张的面孔映入眼帘,仿佛是在诉说着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
刘培强和韩子昂相视一眼,无需多言,彼此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个宁静而又危机四伏的夜晚,他们仿佛是两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护着这个小小的营地,也守护着人类未来的希望。
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潮席卷全球,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都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
在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我为你编织一段更加细腻、更加深入人心的故事。
访谈节目现场:
灯光聚焦,专家与主持人对坐,两人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格外鲜明。
“人类的命运,从来都是一个共同体!”
主持人的声音坚定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钧之重,
“难道,让更多人活下去,不比那所谓的‘文明的延续’更加重要吗?”
专家微微摇头,口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文明的延续’,才是人类奋斗并存在过的唯一意义。没有了文明,人类不过是一群失去灵魂的躯壳。”
街头巷尾,民心惶惶。
电视画面切换,民众恐慌的情绪如同野火燎原。
游行示威的人群中,标语牌摇曳,口号声震天。
军警与示威者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燃烧瓶与催泪弹的烟雾交织成一片混乱。
“让地球飞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电视解说员的声音在背景中响起,却似乎无法穿透这喧嚣的混乱。
繁华都市,科技与自然并存。
纽约时代广场、大阪市心斋桥,LED大屏幕上的动态科普示意吸引着行人的目光。
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模拟图,在光怪陆离的都市背景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海边,日出时分,刘培强紧紧抱着刘启,父子俩的目光共同仰望那片即将离别的天空。
“北半球将建设一万座行星发动机,驱动地球逃离太阳系。”
电视解说员的声音再次响起,仿佛是对这父子俩情感的注解。
行星发动机,人类的希望与挑战。
海边远处,在建的行星发动机隐约可见,庞大的身躯在海雾中若隐若现。
刘培强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
“‘流浪地球’计划即将启动,各国及地区全力保障行星发动机的建设……”
法语解说在耳边回荡,带着一种异样的庄重。
非洲大草原,生命的迁徙。
纪录片中的非洲长颈鹿大迁徙,与城市的拥挤不堪形成鲜明对比。
生命的奔跑与跳跃,仿佛在诉说着对生存的渴望。
“位于赤道一周的七十二座转向发动机已全部竣工,将驱动地球于十年内完全停止自转……”电视解说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灾难降临,人性的光辉。
画面一转,地球停止自转,滔天海啸淹没了HK市。
水下,无数人的手挣扎着伸出水面,向水面托起无数孩子。
救援队的人紧张地接力传递着孩子,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命的重量。
“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将于本月初正式竣工。”
新闻报道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航天中心,英雄的集结。
航天中心新闻发布厅内,闪光灯此起彼伏。
一排宇航员英姿飒爽,刘培强站位列其中,胸前的“流浪地球”英雄勋章熠熠闪光。
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由于气候的剧烈变化,人类将离开地表,永远移居地下城……”
电视解说员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沉重。
地下城,人类的新家。
暴风雪中,巨型行星发动机下,人潮汹涌。
道路顶部的电子显示牌上,行星发动机和地下城的位置关系以及迁徙人员进入地下城的注意事项一目了然。
“地下城居住权确定规则出台……”
新闻报道的声音再次响起,每一个字都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火箭发射,向未知进发。
海上发射平台,火箭点火,液氮四溅。
随即,火箭脱离底座,拔地而起。
天际线上,数十架火箭渐次升空,仿佛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宣言。
发射舱里,刘培强看着地面逐渐变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豪情。
他知道,自己正在为人类的未来而战。
海岸线旁边,巨大的圆形地基在建中,人们随着火箭的升空而欢呼雀跃。
韩子昂表情哀伤,却坚定地抱起刘启,仿佛是在传递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地下城居民的居住权将通过抽签的方式来获取……”
电视解说员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无奈与期待。
空间站对接,人类的希望汇聚。
火箭燃料舱分离机构脱节,发射舱加速穿过大气层。
向着那个巨型的环形空间站飞去,空间站外壁喷涂着“领航员”计划的标志和多国语言的“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字样。
来自地球方向的数百艘发射舱陆续与“领航员”空间站对接,仿佛是人类的希望与梦想在这一刻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刘培强站在空间站的窗前,眺望着那片即将离别的蓝色星球。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而在这场流浪地球的壮丽史诗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与珍惜。
......
随着“领航员”国际空间站与最后一艘发射舱的成功对接,人类正式踏上了流浪地球的星际远航。
在这片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如同一叶扁舟,承载着全人类的希望与梦想。
空间站内,紧张而有序.
空间站内,各国宇航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错综复杂的走廊与实验室之间。
他们穿着厚重的宇航服,头戴通讯耳机,彼此之间的对话简洁而高效。
“刘培强,请确认你的系统状态。”
一个沉稳的声音在刘培强的耳机中响起,那是空间站的指挥官。
“系统状态正常,准备进行下一步操作。”
刘培强迅速回应,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熟练地跳跃,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对这项任务的熟悉与自信。
与此同时,地球表面上的景象却是一片凄凉。
随着行星发动机的启动,地壳开始剧烈震动,巨大的裂缝如同怪兽的巨口般吞噬着一切。
城市、山脉、河流,在这一刻都显得如此渺小与脆弱。
人们站在地下城的入口,望着那片即将被遗弃的地表,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有不舍、有恐惧、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这一别,可能是永别。
刘培强站在空间站的观察窗前,望着那片璀璨的星辰大海。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宇宙的广阔与深邃都吸入胸膛。
“爸爸,我们真的要离开地球了吗?”
刘启的声音在耳机中响起,带着一丝稚嫩与不安。
“是的,但我们要相信,人类一定能够找到新的家园。”
刘培强温柔地回答,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希望。
随着行星发动机的全面启动,地球开始缓缓移动。
那庞大的身躯在宇宙中显得如此笨拙与艰难,但每一个细微的移动都凝聚着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
“行星发动机运行正常,地球正在逐步加速。”
一个机械化的声音在空间站内响起,那是行星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报告。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那欢呼声中,有对科技的赞美、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
......
流浪地球的途中,人类面临了无数的挑战。
有来自宇宙的辐射、有行星发动机的故障、也有地下城生活的艰辛。
但每一次挑战,都激发了人类更强大的生存意志与创新能力。
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如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如何应对可能的宇宙灾难。
而普通的民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贡献着力量。
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
......
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一颗蓝色的星球缓缓转动,那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此刻,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太阳即将步入红巨星阶段,吞噬一切生机。
为了生存,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企图带着这颗星球逃离死亡的宿命。
随着一阵轻微的机械轰鸣声,刘培强踏入了这座漂浮于无垠宇宙中的孤岛——领航员国际空间站。
一个方形的机器缓缓滑过他的视线,其上镶嵌的摄像头闪烁着猩红的光芒,仿佛是宇宙深处的一双眼睛,静静地注视着他。
“欢迎来到‘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我是Moss,你的智能向导。”
Moss的声音在空旷的空间站内回响,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冷静。
刘培强点了点头,目光穿过舷窗,望向那遥远的蓝色星球,心中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燕京东四环以东,一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矗立在天际,仿佛是人类对抗末日的最后堡垒。
暴雪纷飞,覆盖了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只留下一片死寂。
韩子昂背着沉重的行囊,怀里紧紧抱着年幼的刘启,踏入了通往地下的电梯。
刘启好奇又害怕地望着外面那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解地问:
“姥爷,我们为什么要住地下?”
韩子昂的眼神里满是慈爱与无奈,他紧了紧怀中的刘启,轻声说:
“因为外面太冷了,宝贝。”
“我们离太阳越来越远,地球的表面会变得越来越寒冷。”
“但是,别担心,地球肚子里有很多温暖的地方,有城市,有美食,还有你最喜欢的玩具。”
刘启的眼里闪过一丝抗拒:
“我不要去地球的肚子里,我要去找爸爸……”
韩子昂叹了口气,没有言语,只是更加用力地抱住了刘启,电梯门缓缓关闭,将外面的风雪隔绝。
空间站内,刘培强与两名同事步入休眠区,准备进入漫长的沉睡。
他们仔细检查着休眠舱内的每一处细节,急救吸氧器、紧急破拆枪,每一项都是生命安全的保障。
刘培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一家三口的合影,笑容灿烂。
他轻轻抚摸着照片上儿子的脸庞,心中涌起无限柔情与不舍。
“爸爸会飞到天上,变成一颗星星,一直看着你……”
他低声呢喃,仿佛是对着照片中的儿子,也是对着遥远地球上的那个小小身影。
记忆回溯,一个温馨的海边帐篷内,刘培强凝视着熟睡中的刘启,那张稚嫩的脸庞上挂着甜甜的笑容。
他俯身下去,轻轻吻了吻刘启的面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家人的眷恋。
“爸爸,你真的会变成一颗星星吗?”
刘启的声音在梦中响起,带着一丝稚嫩的疑惑。
刘培强笑了,眼中闪烁着泪光:
“是的,宝贝,爸爸会变成最亮的那颗星,守护着你。”
随着休眠舱舱门的缓缓闭合,一切归于黑暗,只有低频的噪音在耳边回响,像是宇宙深处的低语。
黑暗中,一抹弧形银边悄然浮现,那是地球边缘被阳光勾勒出的轮廓,美丽而庄严。
月球从阴影中缓缓露出,随即,火光冲天,月球被强大的推力逐渐推离,踏上了它的孤独旅程。
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上,无数行星发动机的火焰同时点燃,如同两只巨大的翅膀,推动着地球缓缓移动,开始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流浪之旅。
在这壮丽的画面中,一阵清脆的女童清唱声穿越时空而来,那是《送别》的旋律,悠扬而哀伤,为这场壮丽的迁徙添上了一抹温柔的色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随着歌声的远去,片头字幕缓缓升起,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流浪地球”。
虽然只是一个开头,但硬科幻迅速引发轰动。
观众们被这部充满华夏元素的科幻片深深吸引,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这才是真正的华夏科幻片!”
“真棒!”
“开头就喜欢!”
(http://bq8xsz.com/book/DR74-2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