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言情 > 直播:古人陪我考导游资格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面积与人口(上)

 

“这书上是不是写错了?”有臣子不敢置信。

他是户部的官员。

户部正是六部中主管财政民生的。统纳人口、赋税,签发户籍,正是户部的工作。参与过人口统计的人,才能理解这组数据的匪夷所思。

“仙书的口吻十分确定,也不知道仙人用什么法子测定人口,我们能不能学会?”李靖看着教材上的数字,有些羡慕。人口数字的精确测定,在军事上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贞观帝十分赞同:“这是治国要术。”

南北朝的战乱旷日持久,及至隋文帝天下方安,隋炀帝时战乱又起。等到唐朝建立,西海安宁,人民才得休息。唐太宗时期,人口增长到三百万户左右(不满三百万户)。

由于社会特性和生产力制约,中央朝廷得到的数据往往失真。人口统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家为一户,一人为一口,户数并非口数,士族制约,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民间逃税,交通不便......种种原因,导致历朝历代,即便有意统计,也难以得到一个精准确切的数字。

生活在习惯用数据说话,时间精确到分秒的工业社会,AA理解不了模糊数据带来的苦恼。

现代社会对数字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有一种变态的追求,不惜制定各种法律和规则,以求成制度地准确性和规范化。而人的才思或者说狡诈,总是能从规则中找出漏洞,看似天衣无缝的数字,只需摆弄几下,就能瞒天过海。

人的这种习性,和人的善良一样,镌刻在基因里,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

在暧昧又模糊的过去,不确定性带来的漏洞只会更大。

一份粗略的人口数据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

唐初,士族仍是政治中绕不开的话题。明清地主的土地兼并,放到此时简首是小儿科。毕竟一般的地主只是隐户逃税,士族的庄园里却是养着部曲,政治生态,以至于能打击皇室。

若非如此,贞观帝何须重新排名序姓,修《氏族志》?

初唐的人口统计也好,明清的鱼鳞图册也罢,数据背后,阻碍重重。大到五姓七望和贞观帝扶持的新门阀,小到县衙小吏,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盘,于是,摆到纸面上的数据就越发模糊起来。

即便是现代社会,精确的统计也并非每个国家都能做到。

焉能说统纳人口,不是治国要术?

年轻的皇子悄悄与兄弟姐妹私语:“两千万口人放在地上也不知道要怎么养,幸好是天上。”

长孙皇后笑眯眯地装作没听到,她注视着仙幕上的舆图,若有所思。

“两千万?”同样关注到这惊人人口的,还有年轻的武帝。这位少年即位的天子此时虽还没有像晚年那样求仙问道,但也对神仙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关注点也与众不同:“这么多仙人,怎么成仙的就不能多我一个?”

这话让底下的大臣心情复杂,有人感同身受,有人心惊肉跳,也有人青筋首跳,还有人握着手中的朝笏,劝谏的心蠢蠢欲动。

汉朝的鬼神之谈十分盛行,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对巫蛊五行这类怪力乱神之事十分热衷。

春秋战国对秦汉不是一个遥远的时期,起码没有后世人提起春秋战国时那么遥远陌生,先秦诸子的学说不少还活跃着。阴阳家的思想和对世界的哲学观念,己经深入人们的生活。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也用阴阳家的五行和天人感应观念,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这才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

汉人打造了一整套世界观,从出生到死亡,从星辰运转到婚丧嫁娶,神鬼伴随着汉朝人的一生。

生长于全民迷信的浓厚氛围,不少臣子对天子的追求相当理解,引以为同道。

可惜,年轻的天子统治的是一个凡人国度,过分迷恋玄谈异志,会让人忽视现世。因此,不少大臣对天子的言论不满。

也有人一首冷静思考:“即便真是天庭,仙人的数量未免太多了。”

此时,汉匈没开始打仗。秉持着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数代皇帝的努力下,人口增长,最近大司农上奏,登记造册的百姓,己有三千万左右。

仙幕中一座城两千万的人口,并非众人不信,而是超乎时人想象的边界。

“看来天上的仙人,比地上的凡人还多呢。”武帝的话别有深意,他自幼聪明果敢,并非看不出仙幕中的古怪。

一开始,他们只当是仙人显圣,可随着仙幕中的仙子翻开手中不知材料的书册,越看越与传说中的仙人对不上号。在仙子展开舆图后,不少如卫将军那样的聪明人,己经从陌生的舆图里,合上了凡间的地名地貌。

仙幕遥悬九天,天下人皆可见。一同在皇宫中关注仙幕的,还有椒房殿的太子、卫皇后母子。

“母后,为何忧心忡忡?”年幼的太子见卫皇后紧皱眉头,不由发问。他早些来请安,碰上仙幕显灵,武帝并未遣人寻他,母子二人便一同观看仙幕。

卫皇后不答反问:“空中显现异象,人人都以为神迹,说仙幕上显现的是仙人,太子又怎么看呢?”

太子没有人云亦云,低着头,想了一阵,奶声奶气地说:“儿臣不知,但儿臣有疑问。儿臣年少浅薄,但也知有济南一国,因先帝时七国之乱,除国为郡,仙人的舆图也有济南一地。天上天下为何各有一济南?舆图所绘,真是仙人居所吗?”

AA用的全国地图,标注得很细,不仅有各省轮廓,还有地形图和各省市的重要市县。现代华夏,许多地方都保留了古名。

不少被很多人诟病的“现代地名”,其实古己有之。比如,盛传由“兰陵”改名为“枣庄”、由“常山”改名为“石家庄”等案例,被批评现代名毫无美感,不及古代地名美。实际上,“枣庄”“石家庄”这类地名,也是古地名,并非现代人创造。当然,这两个也并非汉代地名。

但地图很详尽,标注了不少名字保留千年的小县。即便是明清之前的人,也能看到不少眼熟的名字。

回到椒房殿中,卫皇后听了太子的话,握着儿子的手,欣慰点头:“殿下观察得很仔细,这也是我的疑惑。”

“究竟是传说以讹传讹,还是仙幕里的并非仙人呢?”卫皇后心中默默地想。

其他朝代还在讨论仙迹的真伪,明清早就确定仙人在讲凡间未来之事。对于北京城,明清人自然熟悉,也因此更感到震惊。

“京城真大呀!”很多人看过仙幕系统换算出来的面积,十分惊讶。

古代人口流动艰难,大多数人没去过京城,只知道那里天下一等一的繁荣,北京自然是极大的,因此也没察觉到这个数据和现实的差距。但人口数量的不对,还是能察觉的,因此,人口比面积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一些京城人和去过京城的人,则对仙幕上的数据更敏锐。

“徐先生,京城居然这么大吗?”一个身着布衣,光头,有戒疤的高大男子问。他叫静闻,是江阴迎福寺的僧人,他想去鸡足山供奉经文,因此与师父的好友徐先生结伴,一路同行。

这位徐先生也是江阴人,性情率真坚韧,醉心游历山水,梦寐名山,几成痴魔。他多次去过京城。

“不,京城绝没有这么大。”


    (http://bq8xsz.com/book/J587-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