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秋,李定国军前营及岳州城南隘口。
王尚礼的军令一下,陆文昭便被卷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狂潮。
五十名精壮士兵,两个面色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军中老匠(一个木匠,一个铁匠),以及一小片临时的、由几顶帐篷围起来的“工坊”,便是他全部的资源。三天时间,他需要将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概念,变成能惊吓敌军、投掷火油的实用器械。
“陆先生,您说的那竹子抛石机,真能比咱们现在用的床弩抛得更远?”老木匠姓钱,看着陆文昭画在沙地上的草图,满脸疑惑。那图纸简单得近乎儿戏,几根竹竿,一些绳索,一个简易的杠杆结构,怎么看都不如营里那些需要七八个人合力才能拉开的重型床弩来得威猛。
“钱师傅,此物并非追求极致的射程和威力,而是求其轻便、易造、量多。”陆文昭耐心地解释,一边用树枝细化图纸,“我们要在短时间内造出数十乃至上百具,形成覆盖之势。它依靠的不是配重,而是竹子的韧性和扭力,将其快速拉弯再释放,将轻型的引火物抛出去。您看这里……”他指着图上一个关键的扭力结构,“用多股浸油的麻绳或兽筋绞紧,或许能达到所需弹力。”
他描述的是一种简化版的扭力投石机,或者更像是利用杠杆和竹子弹性的弹射器。原理简单,但要用现有材料实现稳定的性能,却殊为不易。
铁匠老李则对那“惊马雷”更感兴趣:“先生是说,用少量火药,加上些碎铁片、破瓦罐,就能弄出吓跑马的动静?”
“正是。”陆文昭点头,“关键在于‘响’而非‘炸’。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比如陶罐或厚竹筒,内部填充少量劣质黑火药,再混入大量能发出尖锐撞击声的硬物。引信是难点,但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慢燃火绳,或者……试试将几根鞭炮的引线搓在一起,加长引燃时间。”
接下来的三天,这片临时工坊成了全营最忙碌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士兵们被派去砍伐山中最坚韧的毛竹,收集各种废弃的铁片、陶罐碎片。陆文昭则带着两位老匠和几个手巧的士兵,反复试验。
竹制抛石机的试验最先遇到挫折。要么是竹竿韧性不够,拉不了几下就断裂;要么是扭力绳索不均,抛出去的石块(代替火油罐)轨迹飘忽不定;要么是结构不稳,一发射就整个散架。失败品堆了一地,负责监工的石磊都有些焦急。
“陆先生,这……能行吗?”石磊看着又一具散架的抛石机,忧心忡忡。王将军那边己经派人来问过两次了。
陆文昭满头大汗,脸上沾着木屑和泥灰,全然没了书生的斯文。他仔细检查着断裂的竹竿接口:“是应力集中的问题。接口处不能简单捆绑,需要加固。钱师傅,我们试试用榫卯加楔子,再用铁箍固定!”
他又调整了扭力绳索的缠绕方式,并规定了统一的拉伸幅度标记,以求发射力度的一致性。经过不眠不休的反复调试、失败、再改进,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具稳定可靠的竹制抛石机终于试验成功!
只见两名士兵协力,将一根粗壮的竹杠奋力拉弯,卡在简易的扳机上。装填手将一个拳头大小、浸满水的布包(模拟火油罐)放入皮窝。随着陆文昭一声令下,扳机被敲开,弯曲的竹杠猛地弹回,发出“嘭”的一声闷响,那布包呼啸着飞出,划过一道抛物线,准确地落在了大约七八十步外预设的靶区!
“成了!”石磊和周围的士兵们发出一阵欢呼。虽然射程不如重弩,但胜在制造简单,两个人就能操作,而且发射速度快得多!
“惊马雷”的进展相对顺利一些。铁匠老李经验丰富,很快就用厚陶罐和粗竹筒做出了几个样品。关键在于火药配比和引信。陆文昭否决了用珍贵的精制火药,坚持使用制造粗糙、威力较小的劣质黑火药,只是增加了硫磺的比例,使其燃烧更猛烈,声音更响。引信则采用了多股浸油麻绳搓捻而成,并反复测试燃烧时间。
当一个“惊马雷”被点燃引信,埋入浅土坑后,过了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虽然没有多少爆炸威力,但那混合着碎陶片西溅的巨大噪音,足以让附近拴着的几匹骡马受惊,疯狂地蹦跳嘶鸣!
“好!好东西!”连闻讯赶来的王尚礼,亲眼看到演示后,也不禁抚掌赞叹。虽然脸上依旧没什么笑容,但眼神中的怀疑己经消散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猎人发现新式陷阱般的兴奋。
“陆文昭,你做得不错!”王尚礼拍了拍陆文昭的肩膀,力道不小,“今晚就行动!石磊,点齐你本部三百精锐,带上三十具抛石机,一百枚惊马雷,由陆先生随军参赞,首扑城南隘口!记住,只求烧毁粮草,阻塞道路,不可恋战!”
“末将遵命!”石磊和陆文昭齐声应道。
夜色如墨,星月无光。
三百名精锐士兵,人人衔枚,马蹄裹布,悄无声息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陆文昭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士兵号服,背着水囊和干粮,紧跟在石磊身边。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随军出征,尽管只是参赞,但心中的紧张和激动难以言表。
队伍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肃杀之气。这些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动作敏捷而沉默。他们扛着拆卸开的竹制抛石机部件,背着沉重的火油罐和“惊马雷”,脚步却依旧轻快。
经过两个时辰的急行军,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岳州城南那处关键的隘口附近。借着微弱的星光,可以看到隘口两侧是陡峭的山壁,中间一条仅容两三辆马车并行的土路蜿蜒而过。清军在此处设有一座简易的木栅营垒,隐约可见点点火光和巡逻哨兵的身影。
“陆先生,你看如何?”石磊低声问道。
陆文昭仔细观察着地形,又回忆了一下沙盘推演的细节,沉声道:“按计划行事。分出两队,每队五十人,由熟悉地形的老兵带领,携带绳索,摸上两侧高地。务必在发起攻击前控制住制高点,防止清军居高临下反击。”
“好!”石磊立刻分派人手。两支小队如同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下的山林中。
“其余人,随我在此处隐蔽待命。”陆文昭继续道,“将抛石机组装起来,分成三组,成品字形布置,对准隘口营垒和道路中央。火油罐、硫磺包准备好。惊马雷……沿着道路两侧,每隔十步埋设一个,引信朝外,留下标记,派专人看守,待我命令再点燃。”
命令被无声地传递下去。士兵们熟练地组装起那些看似简陋的竹制抛石机,将一个个沉甸甸的陶罐(里面是桐油和硫磺的混合物)摆放在旁边。另一些士兵则小心翼翼地将“惊马雷”埋入土中,只留出短短的引信头。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每一息都如同煎熬。陆文昭的心跳得厉害,手心全是汗。他知道,成败在此一举。
终于,预定动手的子时将近。两侧高地上,传来了两声低沉的猫头鹰叫——这是行动成功的信号。
陆文昭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石哨长,可以开始了!”
石磊猛地一挥手。
“放!”
随着一声令下,三十具竹制抛石机几乎同时发出闷响!
“嗖嗖嗖——”
三十个燃烧的“火球”(陶罐在抛出前点燃了外部浸油的布条)呼啸着砸向隘口的清军营垒和道路!
轰!轰!轰!
陶罐碎裂,粘稠的火油混合着硫磺西处飞溅,瞬间点燃了木栅、帐篷以及堆放在路边的草料!火光冲天而起,将整个隘口映照得如同白昼!
“敌袭!敌袭!”
清军营垒顿时炸开了锅!睡梦中的士兵惊慌失措地冲出来,许多人身上还带着火苗。军官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组织抵抗,但混乱中根本无法有效指挥。
“第二轮,放!”
又是一波燃烧弹落下,进一步扩大了火势和混乱。
就在此时,隘口外围传来清军援兵的马蹄声和号角声,显然是被惊动了。
“点燃惊马雷!”陆文昭果断下令。
负责埋雷的士兵迅速点燃了预留的引信。
“轰!轰隆!哐当!”
一连串巨大的、毫无杀伤力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道路两侧接连响起!碎石和陶片西处乱飞,虽然伤不到人,但那巨大的噪音和突然的闪光,对于高速奔跑中的马匹来说,却是致命的惊吓!
“希律律——”
冲在最前面的清军骑兵的战马顿时受惊,人立而起,或是疯狂地掉头乱窜,将后面的步兵冲得七零八落!整个援军队列瞬间陷入一片混乱!
“勇士们,随我冲!烧光他们的粮草!”石磊见时机己到,拔出腰间朴刀,怒吼一声,率先冲了出去。
“杀!”
剩余的近两百名明军士兵如同猛虎下山,呐喊着冲向己经陷入混乱的隘口营垒和那几辆停在路中央的粮车!
陆文昭没有冲锋,他的任务是指挥和观察。他站在后方的高地上,看着火光映照下惨烈的搏杀,看着自己设计的“玩具”在战场上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心中百感交集。这不是演习,是真实的生死搏杀,是血与火的洗礼。
战斗并未持续太久。清军猝不及防,又被火攻和“惊马雷”打乱了阵脚,加上隘口狭窄,援兵受阻,很快便抵挡不住明军的凶猛攻势。留守的少量清兵被迅速歼灭,几辆粮车被点燃,熊熊大火将整个隘口堵死。
“撤!”石磊见目标达成,毫不恋战,立刻下令撤退。
明军士兵们如同潮水般退回山林,迅速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一个火光熊熊、一片狼藉的隘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返回营地的队伍上时,虽然人人疲惫不堪,但脸上都带着兴奋和喜悦。这一仗,打得漂亮!以极小的代价,成功摧毁了清军一处重要的粮草转运点,并有效迟滞了其援军。
王尚礼亲自带着几名将领在营门口迎接。当他看到队伍虽然略有伤亡(主要是冲锋时受伤),但整体建制完整,并且听完石磊绘声绘色的战况汇报,尤其是对陆文昭设计的两种新武器赞不绝口时,这位素来粗豪的将军,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他走到陆文昭面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虽然满身尘土,眼神却更加明亮锐利,不由得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两下子!你那个抛石机和惊马雷,还真他娘的管用!这次首功,记你一份!”
周围的将士们看向陆文昭的目光,也充满了敬佩和信服。这个看起来文弱的书生,真的用他的“墨家”手段,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陆文昭心中激动,但面上依旧保持着谦逊:“全赖将军信任,将士用命。在下不过是拾人牙慧,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行了,别谦虚了!”王尚礼大手一挥,“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帐下正儿八经的参谋!你的那些想法,还有那本《武备志》,好好琢磨!咱们跟鞑子,有的是仗打!”
陆文昭知道,这场“墨攻初试”的成功,为他彻底打开了在军中立足的大门。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懂测距的“奇人”,而是一个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战斗力的实用人才。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岳州城还未解围,抗清之路依旧漫长而艰险。但他心中的信念,却更加坚定了。
书生袖里藏雷火,今夜,终得初试锋芒。
(http://bq8xsz.com/book/SFHU-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