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比霸王还猛,你说他是文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章 论后勤对战事的重要性!

 

铜锣声响起,赵麟从神游中回过了神,

巡门官开始收考卷了。

赵麟将上午的诗卷和下午的赋卷都整理好,小心的递了过去。

点检官当场糊名,然后将由专门的兵卒封存。

接下来,这些考卷会送到誊录官的监房里,交给专门的书吏誊抄考卷。

书吏誊抄完后,再交由考试官和监试官评定。

最终,主考官一槌定音。

赵麟检查了糊名的考卷,在登记号牌的名录上签名画押。

这个流程昨天收经义卷的时候赵麟经历过一次了,因此很快完成了手续。

考试官和监试官在评阅考卷的时候,看不到考生名字和字迹,只能按照号牌来登记成绩。

一直到主考官确定了中举的所有员额,点检官才会拿着号牌去找对应的糊名考卷,最终才会知道中举的人考生是谁。

这种制度有时候也会让主考官产生误判。

比如如果主考官看到一篇特别好的文章,以为是自已弟子的,很可能为了避嫌于是给考生一个末尾的名次。

这也是赵麟喜欢韩先生的原因。

韩先生虽然严厉,但行事却不迂腐,而且性格坚毅,不被世俗的眼光所累。

只要弟子有本事能,韩先生绝不吝啬推举之力。

一夜无话。

最后一天的考试依然在锣声中开始。

赵麟目光环视一圈,发现好多考生脸上都已经露出了疲色。

连续三天的高强度考试,只能被困在狭小的考房之中,吃不好睡不好,对每个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赵麟一直没怎么动脑子,做完题就去躺着休息了,倒是看上去精神奕奕的,一点都不像是被摧残了两天的样子。

很快,策论的考题送了下来。

赵麟抬头朝考板看了过去,心中暗暗点头。

韩宁芷又押中题了。

最后一场的策论内容确实跟军事有关。

“大宋立国以来,边疆局势动荡不安,辽、西夏等强邻环伺,时有侵扰。朝廷虽屡遣重兵,然战事多有胜负,边疆安宁难以持久,何以边疆稳固,国家长治久安。”

这个题目中规中矩,没有什么难度,很容易切题。

但难点也在这里。

简单的题目所有人都会写,

因此,想要出彩就得言之有物,而且切实可行。

赵麟拿起蘸满浓墨的毛笔,试着按韩宁芷教过的技巧拆题。

第一步,从题目中拆题干分析时局,包括但不限于辽、西夏等国的军事实力、政治动向、经济状况及其对大宋的潜在威胁。

第二步,结合儒家“仁者无敌”与兵法“兵者,诡道也”的思想,探讨在边防策略中体现智勇并用。智,即运用谋略、外交手段,争取盟友,分化敌人;勇,则指强化军队训练,提升战斗力,必要时果断出击。

第三步,提出具体的边防建设措施,如加强边防要塞的修筑、完善情报系统、促进边塞经济发展以增强民力等,以巩固边防,减少战事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步,融入儒家民本思想,讨论如何通过减轻边塞百姓负担,增强边塞地区的稳定性,使之成为抵御外敌的坚固屏障。

第五步,提出一套长远的边防发展规划,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旨在实现边塞的长治久安与国家的持续发展。

根据拆题的结果,赵麟很快在考卷上写好了一篇策论。

看了一遍,赵麟忽然叹了口气,将考纸揉成了一团,扔到了一旁的竹篮里。

韩宁芷的拆题技巧没有问题。

但时机不对。

大宋朝廷向来重文抑武,乡试是对士大夫考核的最重要的一道门槛。

赵麟不能给人留下了好武,热衷军事的印象。

否则就会被士大夫群体的排挤。

即使赵麟的老师韩先生在朝堂上是以知军事出名也不行!

想到这里,赵麟将手里的笔重新蘸满了墨。

略微沉吟之后,在考纸上挥毫起来。

“庆历元年,吾辈秀才聚于乡试,共论国是,以展才学。今余欲陈后勤于战事之影响,庶几得考官青眼,为国家献一得之愚。”

“自古以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战事之胜败,非独取决于将士之勇猛、谋略之高低,后勤之保障亦至关重要。后勤者,乃军队之血脉,战事之基石,无后勤则军无以为继,战无以持久。”

“昔者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锋于垓下,终以粮草充足、补给无虞而胜。反观项羽,虽勇猛无比,然粮道屡被截断,士卒饥疲,终致乌江自刎。此乃后勤之重要,于战事胜负间,可见一斑。”

“又观三国赤壁之战,曹操虽兵多将广,然北方士卒不习水战,加之疾疫流行,粮草不济,终为孙刘联军所败。此战之中,后勤之失,实为曹操败北之关键。”

“今者国家承平已久,然边患未除,外敌窥伺。若欲保境安民,御敌于国门之外,则必重后勤之建设。”

“夫后勤者,非独粮草辎重之谓也,亦包括军械修缮、医疗救护、信息传递等诸般事宜。此皆需国家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方能确保军队之战斗力。”

“故吾以为,欲强军必先强后勤。朝廷应加大对后勤之投入,提高后勤人员之素质,完善后勤制度之建设。使军队无论何时何地,皆能得到充足之补给与保障,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以外,后勤之建设亦需与时俱进。”

“今时不同往日,火器之使用日益广泛,战事之形态亦随之变化。国家应加强对新型后勤装备与技术之研发与应用,以适应未来战事之需求。”

“言而总之,后勤乃战事之根本,无后勤则无战事之胜。”

“吾辈身为秀才,虽未临战阵,然亦需胸怀天下,心系国家。愿以此策论为引玉之砖,引出更多关于后勤建设之真知灼见,共为大宋之强盛献计献策。”

“以上乃余对后勤与战事影响之浅见,望考官斧正。”


    (http://bq8xsz.com/book/49PU-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