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生幻想 > 篡汉失败的梦得小姐才不当汉皇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四章:刘辩登基

 

汉孝灵皇帝去世后的第七天,太常杨彪将国丧的一切准备都处理完毕,国丧礼仪正式开始。

在杨彪的带领下,雒阳朝廷百官全都身穿白色丧服,同时按照各自的大小品级,站在嘉德门外的广场上。

不过即便是这样严肃庄重的场合,也还是有些官员没有到来。

就比如说梦得。

毕竟梦得眼下已经怀胎五月,古人认为举办丧礼的地方阴气汇聚,对孕妇的身体有害,皇帝的丧礼无论多么重要,也不可能比一个孕妇的安危重要。

《礼记》便记载道:“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也就是说,你的父母死了你可以伤心的三天不吃饭,三个月后才突然想起来洗头,一年后才把身上的丧服脱下来换成正常服装。这样一来虽然你因为悲伤而身体虚弱,但也不至于危及生命。

而这句话的核心含义也十分简单,那就是活人不能为了死人折磨自己。

即便死者是皇帝也一样。

朝廷百官去参加皇帝的葬礼,那是因为官员都是皇帝的臣子,对皇帝之死感到十分悲痛才来的——无论现实情况是不是如此,但礼法方面就要这样说。至于像梦得这种怀孕的孕妇,万一因为参加葬礼把孩子弄没了,那么就是因噎废食了。

而除了梦得外,还有一个人也没来参加刘宏的葬礼,那便是何进。

何进不参加葬礼的原因很简单——汉朝皇宫以壮丽为美,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的皇宫,规模都非常大,同时可以简单划分为外宫与内宫。

外宫就是朝廷官员办公的地方,范围局限在嘉德门外,宫殿主要包括云台、明光殿、承福殿、显亲殿等,通过鸿德门与宫外相连;而内宫则是皇帝以及皇后居住的地方,位于嘉德门内,宫殿主要包括兰台、玉堂殿、嘉德殿、长秋宫、西宫等。

皇帝死后自然不可能仍在外宫照料,肯定是在内宫保存,因此官员们服丧也是进内宫服丧,而这对于何进来说就十分不妙了。

眼下雒阳城内一共有四支兵马,第一是把守内宫的宫禁卫队,第二是守卫外宫的羽林军和虎贲军,第三是镇守雒阳的北军,第四则是刘宏去年在西园组建的西园军。这四支兵马中,北军基本上被何进掌控,羽林军和虎贲军也基本上被何进掌控,西园军部分被何进掌控,另一部分则被蹇硕掌控,把守内宫的宫禁卫队则完全被蹇硕掌握。

此前何进之所以敢在皇宫中与大臣们议事,是因为他当时所在的宫殿是却非殿,位于外宫,军队处于他的掌控下。

可是一旦进入内宫,那就代表他将性命交到蹇硕手中了。

如果是两天前,何进或许还会考虑一下在葬礼上进内宫看最后一眼皇帝的遗体,可是在那场刺杀之后,何进与宦官之间的矛盾陡然上升,他自然也就不敢再亲自去内宫祭拜皇帝了。

眼下的何进选择了装病,不去参加皇帝的葬礼,在宫外遥控一切。

他的这个做法让蹇硕又急又怒,但却又无可奈何。

在杨彪的带领下,第一批数百名官员来到嘉德殿外广场上,鸦雀无声,十分安静。

这毕竟是国丧,氛围肯定要严肃。

官员们肃穆而立,站在百官最前头的是三公九卿,至于理论上地位最高应该站在最前面的大将军,现在则称病待在家中。

随着御史一声呐喊,嘉德门慢慢打开,百官缓缓入内,来到存放刘宏尸体的西宫室外。

宫中奏起了哀乐,声音庄严肃穆,让人听到后忍不住涕泗横流,黯然心伤。

不一会,大伙就鼻子发酸开始想哭了。

情绪酝酿得差不多后,百官在御史的指挥下进入宫内,太后、皇后、两位皇子,以及其他皇室成员都待在刘宏的灵柩前等待,官员们陆续进入,紧接着按照序列排次站好。

然后就是哭,在御史的指引下,众人方才酝酿出的那些小悲伤,顿时化作了号啕大哭,一个个哭得叫一个撕心裂肺。

曹嵩也低头在哭,他本来是想回忆一下这些年自己经历的某些惨事,好让自己能哭得更加激烈一些的,但他是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些年来有什么不顺利的地方。自己的地位稳固,曹家也在蒸蒸日上,就连自己一向最喜欢也最担心未来的女儿,此时也终于和刘备那个笨小子走到了一起,他完全没有能哀伤的地方好吧。

一想到梦得如今正在怀孕,不久后就能给自己生一个外孙,曹嵩就忍不住想笑。

可是眼下这种场合却是万万笑不得的,于是他就只能双手抱头,脑袋重重地磕在地上,肩膀一耸一耸,为了防止笑声露出大声干嚎着。

再加上此前听爱乐酝酿出的那点悲伤情绪,倒是让曹嵩在百官面前,看起来似乎哭得无比悲伤。

而在此期间,曹嵩也在一边让自己的眼眶产生泪水,一边让高兴的心冷静下来。好不容易做出号啕大哭的模样后,才重新对着刘宏遗体撕心裂肺地哭。

“陛下!”

曹嵩演技满满的悲呼道。

而有些人的哭嚎声则显得更加夸张。

“呜呼!陛下!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陛下!”

“……”

曹嵩听到这歌声后不由得沉默。

好家伙。

都开始唱诗经了是吧。

过了许久,群臣们的哭丧环节终于结束。

众人重新站起身来,简单的整理了一下仪容后,面色严肃地看了眼周围的官员。

而在看完后,他们便又将目光看向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皇子。

刘辩,还有刘协。

按照汉室制度,新君正式登基,应该是在皇帝死了一个月后,葬礼搞完时。

毕竟父亲还没下葬呢你就急匆匆地想继承父亲遗产,这副贪婪的模样展现在天下人面前实属有些说不过去。

但登基归登基,当皇帝归当皇帝。

登基只不过是一个仪式。

是一个向天下人宣告,这个国家已经换皇帝的仪式。

这就相当于孕妇把孩子生下来。

可是就像孩子在被生下来之前就已经在孕妇肚子里似的,皇子在登基之前,其实也早就被百官参拜,奉为共主了。

不然的话,皇帝登基之前连皇帝是谁都不知道,这岂不是笑话?

那么百官又该在哪里向皇子效忠呢?

当然是在旧皇的葬礼上。

葬礼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葬礼。

刘宏的此次葬礼,汉室大半官员与所有贵族都要赶过来哭丧。还有什么样的场合,能比这种场合更方便地建立官员们与新君之间的效忠关系呢?

而现在,一个问题就来了。

新君应该是谁?

刘辩,还是刘协?

在场众人心中其实早已有了答案。

在曹嵩在内的三公带领下,在场数百名官员齐齐对刘辩跪下来道。

“请殿下于灵前即位,袭号皇帝,上承宗庙,下安黎庶。”

说完,太尉马日磾,司徒曹嵩、司空刘弘三人,开始在宫中合奏《尚书·顾命》。

《尚书·顾命》简单来说就是周成王给太子的临终诏书,而放在汉室,这首歌则代表着大臣们请太子承接先帝遗诏,即皇帝位。

“可。”

何皇后面带喜意地这样说。

而站在一旁的董太后则面色苍白。

得到“可”的回应后,这便代表皇帝即位典礼开始了。

群臣先是离开宫殿,随后在殿外脱去丧服,穿上喜庆的吉服,最终再次进入殿内。

与此同时,早就已经准备好的宦官此时也一拥而上,为刘辩披上龙袍,戴上十二旒的天子冠。

太尉马日磾也在这时进入殿中,先是坐南朝北的对安置在这里的先帝灵柩朝拜,紧接着对刘辩奉读策文。

策文首先歌颂先帝,然后介绍刘辩即位的血缘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又赞扬了一番刘辩的德行,最后则是对刘辩的劝勉。总的来说,策文一向是在加强皇子即位的合法性。

奉读策命后,太尉马日磾面向东面,手捧一个放着六块玉玺大盘子向刘辩下跪道:“陛下,此乃皇帝六玺。”

“快接下!”

此时的刘辩还在发愣,何皇后……不,现在应该是何太后了见此,立即碰了碰刘辩的右臂说。

“是。”

刘辩打了个激灵,连忙接过太尉马日磾送过来的皇帝六玺。

这时候,宦官张让也手捧着一枚玉玺,半跪在地上呈递到刘辩面前:“陛下,此乃传国玉玺,又为天子之玺。”

说完,也不管此时站在自己面前的刘辩是否愿意,张让便将那颗用和氏璧雕琢出的,代表着天子威权与权柄的玉玺,系到刘辩腰间的系带上。

而不远处的董太后看到这一幕后,愤怒得几乎要发抖。

张让!

十常侍!

连你们也背叛了朕吗?!

古代的太后与太皇太后从来没有自称哀家的习惯,一直以来都是自称朕,特别是在皇帝年幼,太后代为摄政的情况下。

在朝廷百官面前自称哀家,这符合周礼吗?

实际上,哀家这个词语从来不是自称,而是后世影视剧里杜撰出的一个词汇,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

在日常生活当中,汉朝的后妃们也都跟平民一样,自称为吾,我。

皇帝也是如此。

都是只在重要的场合中,他们才会自称朕。

此时在《汉书》与《后汉书》中,亦有相当多的记载。

至于张让,则对董太后愤怒的视线丝毫不在意。

他效忠的一直都是刘宏。

而刘宏死后,他就只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考虑。

至于刘协和董太后……能考虑的话自然会稍微考虑一下,毕竟他们好歹是刘宏的家人,可是如果不能考虑,那么张让也不会为了他们丢掉自己性命。

十常侍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

过去两天,何进佯装生病的时候,可是与宫内的十常侍进行了大量交易。

交易的内容很简单,何进这边保证刘辩登基后,十常侍这边的人身安全与日后的荣华富贵,而十常侍那边则需要支持刘辩登基,与蹇硕、刘协、董太后等人切割,同时销毁刘宏那道让刘协登基的遗诏。

此时随着三公九卿向刘辩效忠,黄袍披到刘辩身上,天子所有印玺也被刘辩拿到手中,刘协那边再挣扎也不可能登基了。

除非有什么意外发生。

可是现在雒阳城内可以说是大局已定,又怎么可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呢?

此时的刘辩,在拿到天子印玺后,已经事实上成为了皇帝与天子。

随后,刘辩命令中黄门,将具有神圣意义的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等汉室重宝授给代表百官的太尉,并且告令群臣,勉励群臣效忠国家,好好工作。

这一切完成后,群臣再次向新皇帝表示祝贺,拜倒在地山呼万岁。

“万岁!万岁!万岁!”

效忠结束后,朝臣们再次穿上丧服离开。

第二天,又是新的一批官员来到宫内对着刘宏的遗体哭丧,随后向刘辩这位新君效忠。

不过这次却不需要举行太多礼仪,只需要山呼万岁就行。

雒阳数千官员全都哭过,并且向刘辩宣誓效忠之后,接下来就轮到从外地赶来的官员与诸侯们哭丧了。

这个过程将持续二十七天之久,等到第二十八天,先皇下葬,接着新皇在皇宫内举行登基大典。

在登基大殿中,刘辩再次身穿龙袍坐在大殿内,接受朝臣们的朝贺。

此时何进的病也好了,率领朝臣对刘辩进行朝拜。

紧接着,刘辩带领朝臣去祭拜高祖皇帝刘邦的宗庙,告诉刘邦您的子孙后代刘辩当皇帝啦,随后又去祭拜光武皇帝刘秀的后代,同样是告诉刘绣,您的子孙后代刘辩当皇帝啦。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而在进谒宗庙后,刘辩的皇帝地位彻底无可争议。

毕竟老祖宗都知道了。

总不能这时候再临时变卦吧?

回到朝堂上,刘辩下诏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同时尊奶奶董太后为太皇太后。并且由于其年少,所以何太后临朝称制。

最后,刘辩改元为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同时发布诏书宣布大赦天下。百官也得到了赏赐,同时曹嵩被封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http://bq8xsz.com/book/P13Z-3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