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四合院:东旭重生,手撕道德天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易中海的刁难

 

轧钢厂月末总结会全场鸦雀无声杨厂长铿锵有力的宣读声在礼堂回荡:"......贾东旭同志的技术革新对国防建设有重大贡献,特此表彰......"

我站在领奖台上,军绿色的奖状在镁光灯下泛着冷冽的光。台下第一排,易中海的脸色铁青,手指在膝盖上敲出凌乱的节奏——那是他极度不安时的习惯动作。

"请贾东旭同志发表感言。"杨厂长将话筒递给我,眼中闪烁着赞许。

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话筒时,我瞥见刘胖子正猫着腰往易中海身边凑。扩音器将我的呼吸声放大成电流的嘶鸣,全场三百多双眼睛像探照灯般聚焦过来。

"首先感谢组织的培养。"我故意顿了顿,"特别是我的师父,易中海同志。"

礼堂角落响起零星掌声。易中海勉强扯动嘴角,镜片后的目光却像淬了毒的针。我知道他此刻正盯着我胸前那枚崭新的"技术能手"徽章——前世这枚徽章别在他胸前整整二十年。

"其次要感谢军工组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微微侧身,让灯光照亮坐在嘉宾席的周总工,"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钛合金叶片的低温切削工艺。"

会场顿时骚动起来。这项技术突破在军工系统内早己传开,但对轧钢厂这些老钳工来说,仍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易中海的拳头在膝头攥紧,指节发出轻微的"咔吧"声。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我突然提高音量,"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来自轧钢厂档案室1951年的《精密加工手册》。"

这句话像投入油锅的水滴,炸得全场哗然。那本手册是德国专家留下的绝密资料,1953年突然失踪。易中海猛地站起身,又强自按捺着坐下——他比谁都清楚,那本手册正锁在他家五斗橱最底层。

"手册第137页有个公式。"我首视易中海开始泛红的眼眶,"用红铅笔圈出来的。"

易中海的瞳孔骤然收缩。那个公式旁边有他亲笔写的"无用"二字,而如今这个公式正是低温切削法的核心算法。

散会时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我捧着奖状走向出口,听见背后传来压低的议论:"老易藏私啊......""难怪不教真本事......"

"贾东旭!"易中海在走廊拐角堵住我,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带血,"你翻我家?"

"师父说笑了。"我抚平奖状卷起的边角,"那本手册不是您三年前就上交给厂里了吗?"

易中海的脸颊肌肉剧烈抽搐,左眼那道旧伤疤涨得紫红。他突然抓住我手腕:"别以为攀上高枝就能——"

"易师傅!"周总工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部里领导想见见您,说是请教技术问题。"

易中海的手像被烙铁烫到般缩回。我微笑着目送他被请进贵宾室——那里坐着三位穿中山装的陌生面孔,胸前的钢笔款式显示他们来自不同部门。其中年长者正翻阅着那本突然"重现人间"的《精密加工手册》。

军工所的吉普车在厂门口等我。上车前,我回头看了眼轧钢厂斑驳的招牌。前世我在这座钢铁牢笼里流尽最后一滴血,今生我要让它成为易中海的断头台。

西合院今晚格外安静。我推开门时,秦淮茹正就着煤油灯补衣裳,贾张氏的咳嗽声从里屋断断续续传来。桌上摆着半碗结霜的棒子面粥,旁边是打开的药包——最便宜的去痛片。

"吃了么?"我掏出军工所食堂带的肉包子。

秦淮茹的针尖停在半空,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像株风中摇曳的芦苇。她盯着那个印着"八一"徽记的饭盒,突然红了眼眶:"妈又吐血了......"

我摸出刚领的津贴放在桌上。厚厚一沓钞票让煤油灯的火焰都晃了晃,足够买三瓶进口止咳药。

"明天带妈去协和。"我掰开包子,肉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屋子,"挂专家号。"

秦淮茹的手指绞着衣角:"可是......"

"没有可是。"我蘸着肉汁在桌上画了个简易地图,"早上七点坐3路电车,在米市大街换5路。"

她惊愕地抬头,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前世的我从不管这些琐事,更不会记得电车路线。

"当家的......"她嗓音发颤,"你咋知道这些?"

我没回答,目光落在她红肿的手指上。那是长期泡在凉水里洗衣服留下的冻疮。前世的今天,我喝得烂醉回家,因为她没烧洗脚水就甩了一耳光。

"明天买台洗衣机。"我数出五张十元票,"要带甩干功能的。"

贾张氏的咳嗽声突然停了。里屋门帘微微晃动,露出半张蜡黄的脸。我把剩下的钱塞进秦淮茹手里:"收好,别让壹大妈借走。"

这句话像按下了什么开关。秦淮茹突然扑进我怀里,温热的泪水浸透工装前襟。她瘦得硌人,肩膀在我掌心下轻轻颤抖,像只受伤的雏鸟。

煤油灯"啪"地爆了个灯花。窗外,易家传来摔碗的脆响,接着是壹大妈压抑的啜泣。我轻轻拍着秦淮茹的背,月光透过窗棂,在我们脚边投下交错的阴影,像一张渐渐收紧的网。

次日清晨,回到车间时,易中海正被一群技术员围着请教问题。看见我进门,他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随即端起搪瓷缸掩饰:"东旭啊,来帮看看这个图纸。"

图纸上是简单的法兰盘加工图,但标注的精度要求高得离谱。几个技术员露出看好戏的表情——这明显是刁难。

"师父确定要做这个精度?"我故意皱眉。

"军工产品嘛。"易中海推了推眼镜,"你不是最擅长这个?"

我拿起红铅笔,在图纸上改了几处参数:"按这个方案,废品率能降70%。"

技术员们凑过来看,突然集体沉默。我修改后的方案不仅简化了工序,还大幅提高了理论精度——这是十年后才会普及的"误差分配法"。

"这...这不符合工艺规范!"易中海声音发尖。

"但符合《军工生产条例》第38条。"我翻开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师父要是不信,可以问问总工办。"

易中海的眼镜滑到了鼻尖。


    (http://bq8xsz.com/book/I4TR-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bq8xsz.com